
早產兒出生時,由於視網膜尚未發育完全,加上出生後需接受醫療處置,例如氧氣治療等,容易面臨視力發展問題。其中,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」是最需要關注的疾病,尤其是體重較輕的早產兒,風險更高。因此,父母應該定期為早產兒進行眼科檢查,以確保視力發展正常,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治療。
早產對視力發展的影響

人類的視覺系統在胎兒期逐步發育,胚胎期的視網膜從 懷孕第7週 開始分層,到了 第22週,視網膜血管開始生長,而完整發育至足月(約40週)才算成熟。當胎兒因早產而提前離開母體,視網膜發育會在體外環境下持續進行,但由於氧氣濃度及環境因素不同,容易影響視網膜血管生長,進而影響視力發展。
早產兒除了因視網膜發育未完善,還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 長期照護,例如氧氣治療、照光治療等,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會干擾視網膜血管的生長,進而導致視網膜病變或其他視力問題。
早產兒常見的視力問題

1.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(ROP)
這是早產兒最常見的眼部疾病。胎兒的視網膜血管應該從視神經盤向外擴展,到了 懷孕32週 左右才逐步覆蓋整個視網膜。但早產兒的血管生長可能因各種因素失去原有軌跡,產生病態的新生血管,這些異常血管不但無法提供充足營養,還可能導致 視網膜水腫、出血,甚至導致視網膜剝離,造成永久性視力損害。
根據研究,體重愈輕的早產兒,發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風險愈高:
- 體重低於1,000公克 的早產兒,發生率高達 40%~70%
- 體重在1,000~1,500公克 之間的早產兒,發生率約 15%~30%
- 體重在1,500~2,000公克 之間的早產兒,發生率約 3%~5%
2. 斜視與弱視
由於眼球運動控制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,早產兒較容易出現 斜視(兩眼無法協調注視目標),若長期不矯正,可能會導致 弱視,影響視覺發育。
3. 屈光不正(近視、遠視、散光)
由於早產導致眼球結構發育不全,早產兒較容易出現 近視、遠視與散光 等屈光問題,因此需要定期檢查視力發展。
早產兒視力檢查與追蹤時程
1. 新生兒期(出生後4~6週)
- 首次眼科檢查:建議早產兒在出生後 4~6週內 進行 視網膜檢查。
- 視網膜發育未完全者:需 每1~2週 定期追蹤。
2. 幼兒期(3~6個月)
- 若視網膜發育完全,可改為 每3~6個月檢查一次。
- 觀察寶寶是否 對光敏感、斜視、無法追視移動物體。
3. 學齡前(3~6歲)
- 入學前必須進行完整視力檢查。
- 每年定期檢查一次,以確保視力正常發展。

早產兒視力問題的治療方式
1.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(ROP)治療
- 第一、二期輕度病變:大約 8成 的案例會自行改善,但仍需 每1~2週追蹤。
- 第三期或嚴重病變:需接受 雷射光凝固治療 或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注射,以減少病態血管的形成。
2. 斜視與弱視治療
- 矯正眼鏡:若屬於屈光不正,會配戴適合的眼鏡。
- 遮眼訓練:如果其中一眼視力較弱,會進行遮眼訓練,以強化視力較弱的眼睛。
- 眼外肌手術:若情況嚴重,則需進行眼外肌矯正手術。
3. 屈光不正治療
- 近視、遠視、散光 需定期驗光,每 3~6個月評估一次。
- 視力發展關鍵期內(6歲前)應積極配戴適當度數的眼鏡。
居家照護與視力發展刺激建議
1. 光線調控
- 使用間接光源,避免太亮或忽明忽暗的環境。
- 白天室內光線保持在300~500勒克斯,避免過強刺激視網膜。
2. 視覺刺激
- 最佳互動距離 20~30公分,確保寶寶能清楚看見。
- 循序漸進提供視覺刺激,初期可使用黑白圖案,逐步加入色彩與圖形。
- 避免長時間視覺刺激,每次互動 10~15分鐘 即可。
3. 觀察異常跡象
- 3個月大 應可 追視移動物體。
- 4個月大 應對 人臉有反應。
- 6個月大 應開始能 抓取感興趣的物品。
- 若發現嬰兒無法對光反應、眼球異常轉動、長期眨眼或畏光,應立即就醫。
定期檢查,確保早產兒視力發展順利

早產兒的視力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特別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(ROP)、斜視與屈光不正,這些問題若未及早發現並治療,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損害。因此,家長應 嚴格遵守視力檢查時程,密切關注寶寶的視覺發展,並提供適當的視覺刺激與居家照護,確保早產寶寶能健康成長,擁有良好的視力品質。
超市優惠情報交流whatsapp群組立即加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