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貧血風險高?4大營養素助妳補足鐵質,預防早產

懷孕期間,孕婦的血液量會大幅增加,以供應胎兒生長所需的養分與氧氣。然而,隨著血液需求增加,貧血的風險也相應提高。根據統計,大約有17.6%的孕婦在孕期24-28週的檢查中發現貧血(以血紅素<10.5g/dL判定)。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類型,若未及時改善,可能影響孕婦與胎兒的健康。

孕期貧血對母嬰健康的影響

對孕婦的影響

  • 體力下降:貧血會降低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,導致孕婦容易疲倦、頭暈,甚至影響日常活動。
  • 心肺負擔增加:孕婦的心臟需要更努力地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,可能引發心悸與呼吸急促。
  • 妊娠併發症風險提升:研究顯示,貧血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孕婦的1.5倍,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則增加1.2倍。
  • 生產風險提高:貧血會影響子宮收縮,可能導致難產、產後出血風險增加。

對胎兒的影響

  • 胎兒發育遲緩:鐵質不足可能影響胎兒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。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、智力發展受影響:胎兒出生後可能有較高機率出現學習能力與專注力問題。
  • 早產與低出生體重:研究顯示,貧血孕婦生出低體重嬰兒的機率較高,可能影響寶寶的健康與免疫功能。
  • 兒童時期健康問題:部分研究指出,孕期貧血可能增加兒童罹患癌症的風險。

孕期貧血的預防與營養補充重點

1. 補充足夠的葉酸

  • 葉酸對胎兒發育至關重要,可幫助紅血球生成,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。
  • 建議孕媽每日攝取600微克(μg)葉酸,懷孕前3個月就可開始補充。
  • 食物來源:深綠色蔬菜(菠菜、紅莧菜、空心菜)、豆類(黃豆、黑豆)、肝臟、芭樂。

2. 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

  • 鐵質是造血的關鍵元素,孕婦每日建議攝取15毫克(mg)鐵質,孕期第三階段(29週後)與哺乳期應提高至45毫克(mg)。
  • 動物性鐵(血基質鐵)吸收率較高,建議多攝取紅肉(牛肉、豬肝)、海鮮(文蛤、章魚)。
  • 搭配維生素C:在飯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(如橘子、小番茄、芭樂),可促進鐵質吸收。

3. 增加維生素B12攝取

  • 維生素B12對胎兒神經系統發育至關重要,建議孕媽每日攝取6微克(μg)。
  • 食物來源:肉類、海鮮、蛋類、乳製品、紫菜。

4. 均衡攝取優質蛋白質

  • 蛋白質是造血的重要營養素,懷孕期間應比平時多攝取10公克(g)蛋白質。
  • 高品質蛋白質來源:黃豆、毛豆、黑豆、乳製品、魚、蛋、肉類。
  • 建議至少一半的蛋白質來自優質蛋白,以確保營養均衡。

日常飲食建議與補充方法

每日營養補充建議

營養素建議攝取量主要食物來源
鐵質15-45mg牛肉、豬肝、文蛤、紅莧菜
葉酸600μg菠菜、黃豆、肝臟、芭樂
維生素B126μg雞蛋、牛奶、海鮮、紫菜
蛋白質額外+10g黃豆、魚肉、雞蛋、豆類

提升鐵質吸收的小技巧

  • 搭配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,如奇異果、柑橘類,可幫助鐵質吸收。
  • 減少攝取干擾鐵質吸收的食物,如茶、咖啡、奶製品(可與鐵質食物間隔1小時食用)。
  • 定期產檢,並依醫生建議補充鐵劑,確保胎兒健康。

結語

孕期貧血是許多孕媽會面臨的健康問題,但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與營養補充,可以有效降低貧血風險,確保胎兒的健康發展。建議孕媽善用公費產檢,定期監測血紅素數值,並注意鐵質、葉酸、維生素B12及蛋白質的攝取,為自己與寶寶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
超市優惠情報交流whatsapp群組立即加入

發佈留言